Yoda 表示法错在哪里

在上一篇博文里,我提到了 Yoda 表示法。

Yoda Notation(Yoda 表示法)

它的含义是,在 C/C++ 里面使用这样的表达式顺序:

if ("blue" == theSky) ...

这是为了避免意外的写成:

if (theSky = "blue") ...

“Yoda 表示法”的名字来源于《星球大战》的 Yoda 大师。他说话的单词顺序相当奇特,比如:“Backwards it is, yes!”

一般认为

使用这个表示法是为了“变通”(workaround) C/C++ 的一个设计抉择:使用 = 来表示赋值,而使用 == 来表示比较。这个设计充分的展现了“先辈的罪”(Sins of our Forefathers)这一词汇的精髓。

我认为

使用 = 来表示赋值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错误所在。真正的错误在于 C/C++ 的赋值语句不应该返回一个值。

也就是说,theSky = "blue" 的所有功能应该只是“赋值”这种“副作用”,副作用不应该具有“值”。即使你牵强附会说它有一个值,它的“值”也应该是 void(随之这个 void 会被类型检查所拒绝,因为它不是 if 所期望的 bool)。所以,一个良好的语言不应该允许你把 theSky = "blue" 放进 if (...) 的“条件”里面。如果你真的要赋值又要判断,它会迫使你把这拆开成两行:

theSky = "blue";
if (theSky) ...

更近一步。if (theSky) 这个写法其实也是一个先辈的罪。theSky 的类型是 string,它不应该可以直接被作为 bool 使用。if (...) 的条件应该必须是一个 bool。 所以这里其实应该写成:

theSky = "blue";
if (theSky != NULL) ...

因为赋值语句永远不可能出现在条件的位置,所以之前的那种错误,即使我们使用 = 作为赋值操作符,也完全不可能出现。这样我们也就完全没必要用 Yoda 表示法了。

相反,如果我们只是把 = 换成像 Pascal 的 := 这样的赋值操作符,而保留其它的“特性”(赋值操作会返回值)的话,我们其实还是会遇到同样的问题:

if (theSky := "blue") ...

这里假设你想打 =,却不小心打成了 :=。机会虽然小,但是仍然有可能。而我推荐的解决方案,会让你故意想犯错误都不可能,编译器会拒绝接受你的程序。

所以你看到了,问题的根源其实不在于赋值操作的名字,而是有更深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