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丑陋的中国人
我想用这篇文章汇集一下自己多年来观察到的一些中国文化现象。柏杨先生有一本书叫《丑陋的中国人》,我推荐大家都看一下,检查一下自己。我这点区区见解,难以跟柏杨相提并论。只是想用这一系列回忆,记录一下自己对一些事的理解。时代前进了,中国人却依然丑陋,似乎一点没变,所以我把它叫做《新丑陋的中国人》。
内容仍然在整理中,请不时回来看看。
无聊的生存话题
今天在一家越南饭店吃饭,喝着越南啤酒,忽然想起之前美国公司的两个越南同事来。
其中一个,体格健康,形象和精神很好,中午经常跑出去踢足球。我一直以为他是 20 多岁的单身小年轻,后来熟悉了才了解到,他已经 40 多岁了,结了婚,有两个小孩。另外一个越南人,体格也很健康。职位挺高,却一点看不出来,似乎完全没把工作当回事。
两个越南人的共同特点是:说话很有趣,轻松,素质高。从他们的话题里,你感觉到他们是在“生活”(live),而不是每天想着“生存”(survive)。这跟大部分中国人,包括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中国人,都有很大不同。
如果不是遇到他们,我都不知道越南人是这个样子。中国人印象中的越南人,总是戴个斗笠在种田,却没想到他们可以如此有趣,享受着丰富的生活,比大部分中国人都要有趣。长的不土,穿的不土,思维居然也不俗。
少数几个和我聊得来的朋友,都发现了这个规律,只要超过一定数量(大概是 4)的中国人一起,必然集中于各种生存或者俗气话题:股票,房价,职场,养小孩,名人丑闻…… 几乎没有人会提到自己在看的文学,电影,艺术,旅游。没有人告诉你他热爱和欣赏的事情。
这种情况无论线上线下。讨论区,微信群就不说了,只要人数稍多几个,必然是这些话题,各种俗不可耐的转发内容。线下也一样。我之前的美国公司,一个组大部分都是中国人。只要一桌中国人吃饭,话题必然是股票,买房,孩子,车子……
谁都需要生存,可是并不是谁都需要一直谈论生存。越南人和印度人都有他们的生存问题,可是他们都不会在饭桌上一直说这些。
实在无聊,不想说,也不想听,所以后来我很多时候就一个人吃饭了。无论什么人加我进群,没多久我就退出,因为里面必然铺天盖地是这些话题,甚至更低级的话题。微信群设计有个问题,就是虽然你把它“免打扰”了,只要有人发言,它还是会跳到上面来。厌倦了,就退掉了。
当然,我自己建的班级群和聊天室例外。没人在里面说这类内容。
今天的中国人以为自己有钱了,总是喜欢说这个国家穷,那个国家也穷,这个地方相当于中国 80,90 年代的水平,可是他们真的去过这些地方,见过这些人吗?更有甚者,去了回来还看不到自己落后在哪里。
这次疫情局面的反转,更加助长了这种思潮。欧洲不行了,美国不行了,日韩也不行,世界一片混乱,只有我们好。我们天下第一,不需要向其他人学习了,哪都不要去。
自己不用心做事,不用心生活,不提高自己的素养,不向更好的人学习。我目睹的现实:最后是中国最穷,最脏,最落后还说不定。
文化和意识已经沦落到这种地步。中国人的世界里,已经没有了诗和远方,没有了思想和感情。“昏睡百年”,还要继续昏睡几百年?百年树人,我们落后了几百年。我觉得需要一场新的“新文化运动了”。
脏,乱,吵
最近在思考的一个问题,是“中国到底落后了日本多少年?” “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变干净?” 然后研究了一下,日本是什么时候那么干净的。查到的答案是:19 世纪。
这篇文章题名:「一场瘟疫改变日本,“世界上最干净”的国家,以前有多脏?」 现在一场瘟疫过去了,它改变了中国吗?一点也没有。
看了文章里的日本古时图片,我觉得在那之前,日本的卫生状况也没有叙述的那么糟糕,甚至可能比中国今天要好点。虽然没有高楼大厦,可是你能看出房子,物品的做工,石材,木料,女人的伞,人们的衣服,鞋,都是相当有品质的。
所以中国在这方面不只是落后,因为“落后”意味着你至少还在前进。在城市建设,卫生,人的素质方面,我不确定中国是在前进……
我清晰的记得,小时候的成都有多干净。没有日本干净,但也比现在好。那时候随地吐痰丢垃圾,会被抓住罚款。骑自行车闯了红灯,要被协警抓住,让你拿个小旗子在路口,抓住下一个闯红灯的人才准走。
今天的中国呢?随地吐痰没人管,电动车横行霸道,无法无天。
柏杨先生写的「丑陋的中国人」,说中国人的特征就是“脏,乱,吵”三个字。真的,直到今天也没变,甚至加重了。
去咖啡店坐坐,经常因为身边来的人素质太差,让人非常不舒服,而不得不离开。很多中国人,特别是男性,对“让人不舒服”这件事,似乎非常在行,完全不考虑旁边陌生人的感受。
柏杨说:“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中国人。” “只要太多中国人搬到一个地方,外国人都搬走。” 这个我在国外深有体会。
一个悲哀的例子,在国外大学,没有外国人愿意跟中国人做室友。我开头不明白,因为我都是一个人住,或者和女朋友住。直到我需要找室友的时候,才发现外国同学看我名字是中国的,就没有下文了。不得不找了中国室友,才深有体会。换了三个室友,都非常闹心。
中国大陆同学普遍的问题,是生活习惯不好,分不清个人界限,喜欢把自己的责任推到别人头上。中国人所谓的「在外靠朋友」,在留学生的生活里非常明显。
发生了太多,所以我只举几个例子。比如,他有朋友要回国过暑假,为了省钱把自己房子退了,他就单方面同意他把很多家具堆在我们住的地方,放了一个夏天。毕业要走了,却不想处理自己的家具,想自己轻松走掉,托我帮他把那一堆家具卖掉(当然我拒绝了)。炒菜习惯不健康,把油烧的很热,导致厨房地板上满是黑色的油烟垢,鞋踩上去都是粘的,自己却从来不打扫。忍无可忍帮他打扫了,结果后来每次就觉得那本该是我的事。开着自己房间窗户就出去了,结果大雨飘进来把他的东西淋湿了,回来愤怒的怪我“怎么不照看一下”,而其实我从来不朝他房间里看,也没想到有人会大开着窗就出门。未经允许,吃掉我放在冰箱里的食物……
这些在中国人看来似乎都是“小事”,甚至有些被认为是“互相帮助,应该的”,然而在西方文化看来,却是对个人权益的严重侵犯。别看一开头比较小,这些分不清界限和责任的现象,毕业之后就会在更大的利益领域现形。所以很多外国人不喜欢跟中国人打交道,因为他们分不清楚界限。
其实我从小受到的教育,个人性格就是接近西方的,分得清人之间的界限。自己的责任就是自己的,不推给别人,别人的责任也别想丢给我。我去遥远的地方,从来不住朋友家,而是自己住酒店。我不喜欢打扰别人,也不喜欢别人打扰我的生活。我不喜欢套近乎,拉关系,称兄道弟,敬酒之类的事情。所以有了中国室友,我觉得很痛苦。
直到最后遇到一个台湾人,才好了。人品正直,有理想,有情怀,有品味,界限分明,能考虑别人的感受,而且教会我很多道理。我以为我是“好人”了,结果比起他还是差一截。有一次他严厉的批评了我,导致我最后改掉一个长久的缺点。他的博士研究方向是“芬兰民族音乐”。花了十多年时间研究,虽然生活清贫,却乐此不疲。今天的中国大陆,还有谁能做这种事情?
在美国读书,去其它国家旅游,初次见面的外国人常会对我说:“原来你是中国人?我以为你是日本人。” 我听了,不知是该欣慰还是悲哀。他们没好告诉我的是,在他们的心目中,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样子。我有礼貌,我走路不是大摇大摆“土豪”的样子,我尊重其他人,不打扰其他人,所以我像日本人。悲哀。
豪宅
日本人从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和技术,本来就大大早于中国,而且学得比中国彻底而地道。日本人的下水道,是从伦敦和巴黎学来的,请了外国专家设计的。中国到现在也没有那样的下水道工程。别提下水道了。上海的“豪宅小区”,质量还不如日本的下水道呢。
我总是惊讶,那么多的中国人出国学习和旅游,那么多的政府官员,地产公司,建筑公司出国考察,居然什么都没学到。有人自称在伦敦待了几年,看过了巴黎,悉尼,东京…… 可是居然还说上海某些缺乏真正品质的小区是“豪宅”。那材质,做工,设计,物业人员的素质,都很差劲。作为地产公司看国外项目的人,却看不出来,硬要说那是“豪宅”。
你说这太普通了,也能叫豪宅吗?回答是:“你别买不起就说别人不好!” “大家都说这是豪宅!” 眼光如此,贵就是好,虚荣代替了品质,思考主要靠「大家都说」,难怪这么多年了,什么好东西都没学过来。
我为了找一个品质合理的住所,几乎看遍了上海的“豪宅小区”,却发现绝大多数只是做个样子而已,只能远观,没有实在的品质。公共区域普遍破得不行,没人维护。远看金碧辉煌,跟欧洲宫殿似的,近看发现天花板裂了,电梯破了脏了,进电梯感觉踩在野外泥地上,楼下大堂的墙皮掉了,到处是渗水的痕迹,台阶裂了,里面长了草,车库地砖破了没人修,小区里的路都被车压塌了,整个小区老化的不像样,蒙了一层灰似的。可是人家仍然被叫做“豪宅”。
比如下图,就是上海某著名“豪宅小区”的大楼门口。整个台阶接缝都裂开了,能看到里面的土,也不修一下。
还有一个很贵的“豪宅小区”,院子里散步的小路破了一大块,补得乱七八糟,跟火山口似的。还有一个侧面是玻璃的大水池,里面养着鱼,本来是用来观赏的。可是那玻璃里面从来没擦过,全是苔藓和污垢,展示在那里。所以虽然叫做“豪宅小区”,院子却是不能用的,你根本不会想在那样的地方散步。
另外一个著名豪宅小区,价格上亿的,我没进去看。但他们公司的总部大楼我去过,连招牌的几个大字都是歪的,里面一片破败冷清景象,墙皮都掉了。你能相信这样的公司造的“豪宅”吗?
去看看先进国家很普通的房子,每一个角落都是干净有品质的。不但电梯很干净,而且就算有电梯,也会有很干净,质地不错的楼梯。中国的“豪宅小区”,楼梯基本是毛坯水泥质地,表面地砖都没有,而且完全不打理,到处粘着脏东西。去楼梯间丢个垃圾都慎得慌,生化危机的场面,更不要说偶尔走走楼梯了。
说到这些,中国人就跟你说,那些小区都快十年老了,新的会好点。他们不明白,十年的房子根本不应该破成这个样子。就算破了,至少应该修好,维护好。在他们的心里,房子都是旧的很快,破的很快的,就像衣服鞋子之类的消耗品一样。他们不明白,那是材质低劣,物业只顾收钱,却不负责任去维护的原因。绝大部分物业公司的维修人员根本没受过专业训练,没有正确的材料和工具来完成维修任务。
物业还是会换东西的。他们会把外国人设计的朴实合理的原装门禁,换成国产的“人脸识别高科技门禁”,但门禁的玻璃挡板上却用很丑的胶布贴一下,免得锋利的玻璃割到人的腿。很显然,那过车的栏杆是用单薄的铝材做的,放下来就哗啦啦的响,不像原来的厚实钢材了。没多久栏杆就拧成麻花一样,断掉了,又请人来换…… 很多小区的物业就是拿着物业费,反反复复做这种事情,却无心维护实质的品质。
上海的豪宅小区还有一个特点,就是有穿着西装的人来给你开车门,让某些人觉得自己有“身份”和“地位”。有次去看静安区某豪宅小区,绕过满是尘土的“欧式花园”,到了楼门口。车还没停稳,看见五六个穿着西装的人争先恐后过来开车门。开个车门自己就行了,用得着这么多人吗?一进大堂,发现前台对带我来的中介态度极凶,简直就像人类最好的朋友。
另一次,去看一个照片不错的酒店式公寓,那天我穿着运动装。到了门口,发现那穿着西装的保安对中介也是态度极差。不但对中介态度差,而且严厉的挡在我面前,问道:“你是来做什么的?!” 中介胆战心惊的告诉他:“他是客户……” 还以为多高大上呢。进去看了之后,发现好破。柜子表面的漆皮都掉了,房间布局也差,设施陈旧,月租还要 2 万多。中介指着一把形状奇怪的椅子对我说:“那把椅子就值十万呢!” 我看了一下那质地,皮都裂了,又坐了一下,嘎吱的响,一点也不舒服。我没好告诉她,这东西送给我都不要。
这种区别对待,显示了非常低的服务素质。国外的房子,大多都是实打实的品质。再好的小区也没人给你开车门,甚至保安都看不到。有也就是在那里忙自己的任务,不会跟你打招呼。因为他的工作是保护大家的安全,而不是让某些人觉得有“身份”。酒店才会有礼宾人员在门口给人开车门拿行李,但他会对所有人一视同仁,彬彬有礼,不管你坐的什么车,穿的什么衣服。这才叫文明国家。上海豪宅小区这些穿着西装的保安呢?很多就像势利的狗一样。
“豪宅小区”品质如此,其它的就更差了。其实我本来不想找这种被人叫做“豪宅小区”的,可是后来发现普通的小区看上去实在可怕,难以接受,才去找这种好点的。上海算是中国建筑质量最好的地方了,也都只能这样,其它地方就更不用提了。
欧式家具
依靠中国人爱慕名牌,崇洋媚外的心理,就出来很多收智商税的。比较好笑的是一个国内很著名的家具品牌(就不点名了),起了一个洋名字,制造“欧式家具”,还卖的很贵。当然折扣也特别多,有些一来就是“五折”,但打折之后仍然很贵。
虽说贵得离谱,但看起来却是廉价的质感。“什么,这个也要这么多钱?” 我一摸就知道,他们那沙发扶手质感就不对,上面那些银粉不久就会脱落,会很快变得不成样子。可是很多人都看不出来,只觉得这家具看起来是欧洲宫殿里用的,买回去荣耀不已。
回头仔细一看,他们门店招牌上的两个外文单词中间的间隔都不对,离得太近,几乎连成了一个词。稍微看过一点外文书的人,都会知道这排版完全违反了排版美学。
上搜索引擎查这外文名字,没有自己的外文网站,也没有任何国外网站提到过这个牌子,排名靠前的全是中文网站。所以结论是:这完全就是一个中国公司。
且不说这类“欧式家具”到底舒不舒服了,自己招牌都不能排版美观的公司,你会信任他们制造的家具吗?可是仍然有很多人爱慕这个品牌。很多中国人不认得品质,只认识价格,总是认为“贵的就是好,只怪你买不起”,所以才会有这类智商税出现。
食物品味
对于食物也是如此。上海层出不穷的「网红店」,有几家是真好吃的,是真正舒服有品质的?很多不过是学学国外表面的做法,再找一些小媒体炒作一下,忽然就「网红」了。去的人大多也就是拍拍照,晒朋友圈,不是真的去享受生活的。让别人以为自己过着舒服小资的生活,和真正过着舒服小资的生活,完全是两回事。
开头我还去过一些网红店,现在听到「网红店」三个字,就不感兴趣了。网红店对我意味着,一般般甚至差的品质(食物,装修,环境),而且往往意味着还要排长队,甚至跟人挤。
现在很多国人对于食材的判断能力极低,连冷冻过的鱼片和新鲜的鱼肉都无法分辨。咬起来弹性完全就不一样,很明显的差别。自己的感知却被网络上的炒作给淹没了。网上都说这个好,这个很火,大家都去吃,那肯定就是好!
中国充满了沉迷于味道,无法鉴别食材的人。只要做的够辣,他就觉得这是地道的四川(湖南)菜。至于这个食材是否好,是否新鲜,他是无法鉴别的。可以说,很多国人吃的是调料,不是食物。
说到调料,很多人品味也差的离谱。很多人无法鉴别辣椒的品质,不知道辣椒不能光是辣,必须要有很好的香味才对。每当遇到有人说这个真够辣,太好了!我都笑了。他们不知道我吃过多好的辣椒。最好的辣椒是我妈做的,她才知道哪里有卖,要怎么加工才会有那个味道。不是那么辣,但香味非常好。
我发现成都人对辣椒的品味都很差,成都的火锅一般都光是辣。成都人嗜辣如命,却没吃过真正香的辣椒。去四川其他地方看看(比如乐山附近),你才知道什么是好的辣椒。可是很多外地人都以为成都就是正宗的川菜,说到这是成都老字号,便趋之若鹜。每次在成都吃老字号火锅,除了食材不新鲜,拉肚子,没别的感觉。
还有品味更差的,那就是为了调料味道,能忍受肮脏混乱的进餐环境的那种人。曾经有人问我,你还是不是四川人了,居然不吃苍蝇馆子?潜意识里认为环境差的味道肯定好。为了所谓“味道”,食材质量,卫生,健康,甚至人身安全都不顾了。沉迷于这种低级趣味的,我都不跟他做朋友的。
中国需要实实在在提供品质的地方,需要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和品味生活的人。
奢侈品
中国人自以为有点钱,就开始崇拜所谓“奢侈品”,没钱的砸锅卖铁也要买个 LV 什么的,就为了别人看得起自己。我不喜欢用“奢侈品”这个词,因为我觉得它隐含了心理上的膜拜。这东西是个皮具就叫“皮具”,是衣服就叫“服装”。怎么叫“奢侈品”呢?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虚荣心。
中国人有一种心理,总觉得价格贵就是好,能显示自己的“身份”和“地位”。因为眼光局限,他们看不到物品的内在品质和美感。他们不明白,任何物品都可以标任何价格,只有靠自己的眼光才能判断它是否值得,但太多人没有鉴别能力,只能看价格和牌子。
有些人去逛 LV,爱马仕之类的店,总要看看自己穿的什么衣服,是不是够“等级”,甚至会说:“我今天穿着运动装,怕被保安赶出来。” 进了这种店,他们心中忽然失去了“顾客就是上帝”这种天经地义的观念,甚至怕店员瞧不起自己。他们不再是上帝,而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下。国内很多这种店的店员也是素质不高,以为自己在这种店里上班,很荣耀的样子,忘了自己是服务人员。
上海是奢侈品的重要卖场,各大品牌都喜欢来上海办展。只要 LV 香奈儿之类的办展,总是排着长队。经济允许的情况下,用这些东西没什么不好,可是很多人拎着 LV 穿着香奈儿,却打着肮脏的出租车,住着破房子,这就不对了。上海的出租车里面能有多脏多破?就像你家厨房一年没打扫。各种陈年污垢,门把手上还有不知放了多久的瓜子壳和用过的卫生纸。多少年的车了,也不保养维修,都快散架了,开起来窗户哗啦啦的响,还在继续拉客。用“龌龊”这个词来形容,一点也不过分。严重影响市容市貌,态度还差,居然还能营业。
在上海打车,只有“滴滴专车”还可以,至少是干净的,司机是有礼貌的。“滴滴快车”呢?车特别窄,但还凑合,但是司机不行,经常遇到素质很差的。所以对于我来说,“专车”是必须的。不是我太讲究,而是作为一个人类的基本需求,没办法。
可是很多人为了省钱,都舍不得打专车。省下来的钱拿来做什么呢?买奢侈品!叫个好点的车也就多几十块钱,你需要让自己坐出租车难受多少次,才能省下一个名牌包的钱?
这就是很多中国人所谓的“生活品质”。他们的生活是演给别人看,跟人攀比,让别人羡慕的,而不是真正为了自己舒服。外人看不见的地方,一律俭省。对待外人像国王,对待自己像奴仆。对自己如此苛刻的人,要是成了城市的建设者,苛刻的就不光是自己了。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城市远景光鲜亮丽,转过一道弯,角落里就是各种破烂。
还是恳请上海市提高一下出租车质量吧,严重影响城市的国际形象。哪个自称“国际大都会”的城市,出租车有这么差的?深圳小渔村的出租车都要好很多。如果出租车够好,滴滴根本就是一个伪需求。叫了滴滴车,必须花时间等它来,还不如路边招呼出租车,随到随走。而且,很多国际友人是没有滴滴 app 的,机场一出来就遇到一排破车。
省下打车的小钱来买奢侈品,效率显然太低了。效率高一点的办法就是靠男人。所以你有时就在中国商场里看见全身名牌的美女,挽着一个又矮又矬,素质又低,土豪模样的男人。这丑陋的人,比肮脏的出租车都差多了,居然还能忍受。真是一道特别的风景。
日本人和韩国人热爱高品质的事物,他们当然也知道 LV 和爱马仕是好东西,所以他们自己努力,造那些东西。韩国人穿的都好看,可是却不怎么在乎大牌,因为人家自己会设计那些东西,有品味。遍街都是韩国车,难得看见一辆进口的。出租车非常干净,司机很专业,随便叫一辆都比滴滴专车好。
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
中国人说到车,那可是很当回事,把车看作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。世界上最膜拜这东西的民族,可能就是中国了。不但国内的中国人很在乎车,国外的也一样。当说到:“我的是一辆奔驰……” 语气忽然就严肃了。显然,“奔驰”二字与其他事物有不一样的意味。我见过有人开着一辆很贵的保时捷,家里却不如我家 80,90 年代的装修,各种俭省,什么舒服的设施都没有。车开出去别人看得见,可是家里很破,没人知道。
不要弄错了,我不回避好车,只是它们在我心目中没有特殊的地位。实际上我很尊重奔驰公司,我认为他们是工业设计的楷模,我不止一次的赞扬奔驰的合理设计和稳重作风。当宝马都开始搞“自动驾驶”之类噱头的时候,奔驰稳稳保持着自己的踏实作风,没有跟风。我的一个朋友是做自动驾驶的。他告诉我,他参加的“自动驾驶大会”,好多公司都来了,Tesla,宝马之类的都来了,唯独没有奔驰。
我在美国的时候,有个德国来的同事,因为我们都养猫,所以很聊得来。他告诉我,在德国,奔驰是烂大街的,根本不被认为是“豪华车”。出租车,拉货的卡车,什么都是奔驰的。其实我以前经常开女朋友的奔驰车,发现各种设计合理,所以我知道那是个好东西。奔驰在我心目中就是一个大众化的,但很靠谱的选择。
每当国内朋友问我该买什么车,我都说:“奔驰吧。” 可是这时候,有些人就会说:“奔驰够档次吗?我在考虑保时捷呢。” 另外一些人会说:“不要了,我又不跟人攀比。” 他们不明白,在我心里,车没有什么特殊的地位,我是真的觉得好,才这么说的。可是风气如此,车是身份地位的象征,管你怎么回答都有人说闲话,所以我都不想聊关于车的话题。
再说我的德国同事吧。他以前有一辆奥迪 RS6,里面有一个 V10 的兰博基尼发动机。很旧了,很费油,确实跑得很快就是。有一天他把那车卖了,换了一辆雪佛兰 Volt 电动车,油门慢的跟什么似的。每天开心的不得了,说好环保,好省油啊!车对于一些人只是一个工具,一个玩具,可是对于另外一些人,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。虚荣心太厉害了。
连印度人都不像中国人这样崇拜车。我在 IU 的时候有个师兄是印度人。当时我正要学车考驾照,想找他教我开车。他说:“不好意思,我的驾照被吊销了,没法教你。不过我那里还有一辆旧车,你不嫌弃就拿去学车吧。” 我心想印度人的“旧车”,那该有多破啊,算了。结果买了个旧车,找了其他人教我开车。等我去这个印度师兄家做客的时候,一起路过车库,看到里面是一辆宝马,一点都不破。
车最重要的是干净,舒服,质量好,设计合理,外观好看点。至于什么牌子,多少钱,发动机性能,都不是很重要。日本人,韩国人,西方人,都明白这个道理,没人攀比车。日本遍街都是很小的车,韩国遍街都是韩国车,美国人对待汽车就跟自行车一样。但这些地方的道路,停车场,都是非常干净,有秩序的。这些才是对于生活品质最重要的方面,而中国人只在乎名牌车带来的虚荣。
中国人在乎车,是跟中国传统而落后的婚姻观念分不开的。中国古老的传统,是把女儿当做货物来卖,所以男方得给“聘礼”。现代中国的婚姻,跟以前没有很大不同。要娶老婆,早些时候需要“三大件”,其中包括自行车。那时候自行车很贵的。现在自行车已经没人在乎了,就换成了汽车,而且讲究汽车的“等级”。现在,女方要求你有房有车有户口,甚至要求房产证上是女方的名字。总之在每一个时期,都够把你弄得倾家荡产,跟打劫一样。
由于野蛮而愚蠢的婚姻观念,上海和其它城市的“豪华车”比例,比起日本和韩国高了很多,可是生活品质却差了很多。以前都爱宝马,现在上海人没有辆保时捷,已经不好意思开出去了。我在日本就没看到过什么保时捷,韩国就不用说了,都是现代,KIA 之类。女方家长会要求买房,所以房价持续上涨。有句话说得好:“中国的房价都是丈母娘炒起来的。” 确实有道理。中国房子虽然贵,质量却很差,因为反正丈母娘会逼着你买的。
我回国就没打算过开车,我连中国驾照都没有。因为我知道这种“脏乱吵”的地方,路上什么事都可能发生。电动车乱窜,行人乱穿马路,其他车在路口跟你挤,停车的地方不好找,或者很窄很脏很乱。每次打车都觉得危机四伏了,还自己开,别想了。在美国开车不小心擦一下,互相抄个保险拍个照,回头找保险公司就行了。在中国,都怕对方一回头就不认账。只轻轻擦一下,你们就在那等着交警来吧,一小时两小时的等着。
我曾经坐过别人一辆很好的车去他家做客。停进小区破烂的车库,上了一个破烂的电梯,才进到家里。出去吃饭,也是停在破烂又混乱的地方。在这样的环境里,买再好的车又有什么意义呢?中国这么多好车,可是城市的建设,交通秩序却配不上它们。就算要让车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,得首先让车能到的每一个角落的卫生和秩序,都配的上你的身份才对吧。在我眼里,当今中国只有“有钱人”,却没人有什么身份地位可言。身份和地位只属于真正值得尊重的人,他会为大家带来高品质的生活。
所以对自己好一点,我就不打算开车了。刚回国就有人对我说:“你买个车吧。在中国,车不只是一种交通工具,它还有别的意义。” 现在我明白了,可是我仍然不想开车,因为我的神经和身体,比车能给我带来的虚荣,贵重太多了。我不在乎那些我不在乎的人怎么想。
人的价值
这就是虚荣的人,和真正热爱生活品质的人的差别。虚荣的人让别人以为自己过得好,其实背地里可以很受累。这就是“虚荣”里的“虚”字的含义,是虚假的。热爱生活品质的人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,完全是为了自己真正过得好,他们在乎的是“荣”。在乎没有“虚”字的“荣”,没什么不好,而且是值得鼓励的。
很多中国人的自身价值低于他们穿的衣服,他们开的车,所以必须依靠这类大牌来撑起自己的自信。他们是物质的奴隶,离开了这些物,自己就什么都不是了。他们为了奢侈品,为了车,不惜折磨自己,给人廉价打长工。他们不明白,人的价值是远远高于这些物质的。物质是为人服务,而不是拿来膜拜的。这就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先进国家的差别。
中国人观念不仅远远落后于日本,韩国,西方,还落后于一些我们以为穷的国家。在美国的时候,我有一个很美的女同事,是哈萨克斯坦人。她每天穿着朴素的衣服,拿着自己民族的绣花手袋,可是总能搭配得赏心悦目。人非常美,仪态高贵,心神宁静,典雅从容,俨然就是一个公主。有趣的是,这个公主还会写代码。她在德国读的大学,所以经常跟我讲,德国有哪些地方比美国先进。不久,她成了我最聊得来的朋友。
我有次开玩笑说:“哎,可惜你已经结婚了。你们国家的女孩子都这么美吗?我想去哈萨克斯坦。” 她笑了,说:“是的,光我们家就四姐妹呢!可是我们不欢迎中国人 :) ” 接着又说:“以前俄国人占领了我们。他们只知道工作,工作,工作。后来他们终于走了。中国人跟他们差不多。”
这就是一个我们以为“跑马溜溜山上”的国家,出产如此优雅,高贵而有思想的人。
一次又一次,别的国家和民族的人教育着我:人的价值高于一切物质。可是回国来才发现,国人的价值观是反过来的。
向更差的看齐
柏杨说,中国人还有一个特点,是“死不认错”。对此我深有体会。不但个体经常是这样,而且作为国家都有类似的心理。我自己还总结出一个规律,叫做“向更差的看齐”。中国人的个体(特别是女性)受到批评的时候,有一个通用的借口:还有比我更差的。
你说我这里做的不好?你看哪个女的不是这样!你说我懒?看看我朋友某某,天天都在玩,什么事都不做呢。你说我家里没收拾?看看你姑妈家,那才叫乱呢。想一想,你的母亲,你的女朋友或妻子,是不是经常用这个借口?不管指出什么不足的地方,提出什么改进的建议,她们就拿自己跟更差的比,而不是考虑如何变得更好。她们还有一个绝招,让你秀才遇到兵,有理说不清的,那就是:“我是 X 座的。X 座的人都这样!”
中国女性的文化里,充斥着“星座迷信”等愚昧内容,却被纵容甚至支持。很多女人只是制造假象,骗男人娶了她们,然后就露出真面目。中国的婚姻是丑陋的,是一个骗局。就像『围城』描述的那样,外面的人想进去,里面的人想出来。
中国人作为一个国家,一个群体,也跟你的母亲和另一半差不多。拒绝向西方学习,总是抬出所谓“弘扬民族传统”,“避免全盘西化”作为理由。我现在发现,这些只不过是有些人懒惰,不思进取,保留落后做法的借口。
有些事情想做好,去国外考察一下,花钱请外国专家来帮忙,技术移植一下,很快就解决了,可就是不去请。借口是我们要独立,自主,外国人能做到的,我们中国人一样能做到!然后就一直放在那里,做不出来,或者做一个很差的山寨产品出来。
或者真请了外国专家,可是却虎头蛇尾。要建一个“豪宅小区”,开头请来外国专家设计一栋楼,按他的建议,请好的建筑公司来盖楼。接下来就让外国专家走人了,想自己山寨一下,节省开资,把设计团队,施工团队全换成便宜的。为了骗大家买,就把新盖的楼叫做“楼王”,而其实远远不如最老的那一栋。
日本人做事就地道很多。直接派人出去看,出去学,或者把外国人请来帮忙就是。不但坚持学习到底,而且越来越好。
中国人说日本明治维新是“全盘西化”,不适合“中国国情”。可是别人却把自己的传统保留的好好的,甚至把中国传过去的唐代文化原汁原味保留了下来。日本保留的李白的「静夜思」居然才是原版。从小背诵的“床前明月光”,居然是后人篡改过的。
所以所谓“中国国情”,是借口。穷,也是借口。时间不够,发展晚了,都是借口。人有问题,才是真的。总以为时间能解决问题,不下功夫去改善自己,恐怕永远都没法达到真正的文明。
中国是西方东西没学到,自己的传统还乱扔,做表面文章大于实质,以至于到了今天,虚荣,浮夸,智商税满天飞。许多年来,中国对世界文化和技术有什么贡献?她教会了我什么?小时候有记忆的动画片和音乐,哪一个是中国出品的?爱擦地板爱思考的一休,为了正义不惜生命的圣斗士星矢…… 连张学友的歌大部分都是翻唱玉置浩二的。当西方人说到“东方文化”,他们几乎总是指日本,这不是没有理由的。
我不是说日本就是完美的,但却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。一个乐于向其他民族学习的民族,值得我们的尊敬。承认自己的缺点,虚心学习,才是正道。
俗文化,土文化泛滥
中国当今的文化,和很多其他国家比起来,都要更为俗气和土气。不说日本和韩国了,像泰国,印度,马来西亚,东南亚,太平洋各岛国,很多南美,非洲国家,以及很多中国少数民族,都要比汉族人追求“雅”。
汉族人很早以前是雅的。古代我们有李白,苏东坡。近代我们有徐志摩,林徽因。当代我们有谁?当今的汉族人特别不在乎“雅”这个字,而是觉得“俗”和“土”能套近乎,所以应该推崇“入乡随俗”。我土,可是我很有钱!
中国有太多的方言,每种方言里面都带有各种难听,土气的发音,如果你偏离了这种发音,从别的地方学来更雅的音,就会被身边人嘲笑或者鄙视。许多的电影,电视剧,综艺节目,综艺晚会,都会安排各地方言剧上演,为了讨好各地的人,显示各种丑陋土气的怪声和怪相。发音丑不是大家的错,但是文艺作品宣扬和鼓励这些丑陋的发音,就不对了。
汉语只有普通话好听点。普通话来源于东北某地,经过改造,成为一种较为雅致的发音。早些时候有些人误以为北京话是普通话,以为说话带“京味”才地道。甚至有些外地人去北京,染上一口北京腔:“您哪个地儿的?” 难听。我对北京的印象,停留在当年在北京坐公交车的时候,售票员阿姨大声喊着一口北京腔。
每次去北京,以为它可能有变化,结果还是一样,甚至可能越来越土。最近去北京,发现最新的地铁站,中间建了个“岗台“,不锈钢栏杆围起来,为了阿姨能站上去监督站内乘客,发号施令。这是什么年代的设计?
实话说,台湾人说的普通话比较好听,让人感觉有教养。不过我不喜欢有人用很装的声音,比如有些人本来不是台湾人或香港人,却故意作出“台湾腔”或者“香港腔”,就很讨厌了。但是我觉得土气的方言音不符合美学,是应该自我修正的。很多人自己都知道那些音难听,不雅,不符合音乐和声音的美学,但总觉得:我是这个地方的人,所以我得这样说话,不然我就背叛了我的家乡,别人会笑我。
我的父母来自四川两个不同的地区,他们说两种不同的方言(成都话和眉山话)。我从小在两个地方来回跑,发现两个地方都有难听的发音和用语。很多成都人因为是省会大城市,瞧不起四川其它地方的方言,而其实地道的成都话真是很土,很难听,带有一种市侩的气息。听到某些腔调,就感觉一喉咙的叶子烟喷出来似的。
后来我就开始自觉过滤不好听的音,如果一种方言发音说一个词特别难听,我就换一种,或者就用普通话的发音,自己稍微变一下,这样不那么明显是普通话。结果两个地方的方言我都说不地道,我是有意识的这样做的。我不为任何方言自豪,我也不用方言来跟人套近乎。
一个让我的父母和老师至今难忘的事情,是小学的时候,有一次我生病好久,病愈回到学校参加期末考试,数学得了 100 分满分。当老师在课堂上问我:“王垠,你多少分?” 我站起来,想要说出“一百分”,可是大脑的语言中枢忽然卡住了。因为在两种方言里,“一百”有着非常不同的发音,如果我说错了就会引起笑话。我必须在一个地方就说一个地方的方言,否则别人就会笑我。尴尬了好几秒种,我终于发现,两种方言说“一百”发音都很难听。于是我鼓起勇气,用普通话说:“一百分!”
老师和同学们都笑了,我的脸也变得通红,坐下去。老师后来遇到我父母,说:“王垠真自信。生了这么久的病来学校,还能得一百分,当然有资格用普通话说出一百分!” 他们都不知道,我为什么会在一个不说普通话的学校,忽然说出普通话来。不是因为我对这个一百分引以为豪,而是因为我觉得两种方言说“一百”都好难听……
汉族人的土气,还体现在称呼上。古时候,民国年间,人们都用很雅的称呼:“朕”,“卿”,“先生”,“君”,“公”,“小姐”,“夫人”,“女士”…… 很多诗人文人都有自己的雅号,比如“东坡居士”。可是现在呢:“王总”,“李总”,“王哥”,甚至“哥们儿”…… 每次听到就受不了,印象立刻降低一等。
有些人因为觉得“这总那总”的不好,结果称呼谁都是“老师”:王老师,李老师,马老师…… 管他职业是不是老师,教不教你东西,都称老师,就土气了。现在综艺节目上,称“老师”的特别多,显得很老气,卖弄学问的味道。成都人很早以前对所有人都称“老师”,而且“老师”后面还接一个 ei 的音。“老师 ei”,总是给我一种特别老气,土气的感觉。所以现在除非是我的学生叫我,否则我听到“x 老师”这种称呼,就觉得是 1980 年代的成都人。
不但直接的称呼朝着俗气方向发展,而且对某类人的称呼,也随着网络文化的庸俗化而改变。十年前,女孩子都被叫做“美女”。五年前,女孩子被叫做“妹子”。这两年,女孩子忽然开始被叫做“小姐姐”…… 这些称呼都不雅。“妹子”这个词,在鲁迅的『狂人日记』里出现过。他描写的是一个农村人,所以用了带有乡土气息的称呼。一百年过去了,居然大家都开始叫“妹子”。难听,而且带有不尊重女性的心理。
“小姐”本来是一个对未婚女性的雅称,跟英文的 Miss 一个意思。“小姐”在每个国家都是一种尊称,可是庸俗土气的中国人,后来把某种特殊职业的女性叫做“小姐”,以至于没人敢称呼女性为“小姐”。任何其它国家,要是有少数人进行这种称呼低俗化,肯定是要被大家鄙视和唾弃的。可是在中国,只要有新的说法出现,管它多低俗,大家都争相效仿。注意我没有贬低这些特殊职业女性的意思,只是我们应该用另外的,雅致的词汇来称呼她们。
现在国内网络上,太多俗气不雅的内容,不堪入目。不但不被鄙视和抛弃,反而被大肆宣扬。最近几年的春晚,总喜欢在小品里用一些“网络流行词”,哗众取宠,导致这些词汇更加泛滥成灾。中国恐怕已经成为世界上语言最低俗的国家。真的,我觉得很多东南亚,中东国家,非洲国家的黑人,用语都要优雅一些。
美国比较例外。美国很多人的语言和发音也是比较俗气,不雅的。我现在再看大部分美国电影电视,都看不下去了,听到美式英语就觉得不行。你可以参考我之前说到的关于美国英语的文章。我觉得中国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仿效美国文化,而变得低俗了。所以在语言的低俗程度上,中国第一,美国第二。
我越来越相信王尔德这句话:「不是艺术模仿生活,而是生活模仿艺术。」高雅的艺术造就高雅的社会。低俗的艺术造就低俗的社会。中国的文艺,应该避免俗气土气的内容,让人们朝着雅的方向发展。
滥用红色
发出关于学画画的微博之后,居然真有艺术家来联系我,愿意跟我探讨艺术的教学。我非常高兴。
其实,我觉得中国非常缺乏艺术的思维,社会的审美能力急需提高。看看中国的城市,比较一下韩国和日本,就知道有着天壤之别。不止在于材质和做工,而且在于设计和颜色。
一个很明显的缺点,就是遍街招牌和横幅上的“中国红”。我知道大家爱国旗的中国红,但是这种红色用在了太多的地方,包括商店的招牌,公司的招牌,甚至各种不起眼的小店门口的菜单。各种纯度过高的色彩,使得中国城市显得没有艺术感,俗气。
大量的红色招牌存在,不是因为人们爱国,而是因为不动脑子。根本没有这个意识,只要招牌是个显眼的颜色就行,那缺省就是红色了。你要哪种红色?斩男色还是姨妈色?什么?红色就是红色啊,大红色。海报,大红色。横幅,大红色。灯箱,大红色…… 很多企业设计者没有颜色意识,结果还把招牌打到香港维多利亚湾去了。红色招牌越来越多,夜景里那一大片红色,真不大好看。
日本国旗上也有红色,可是你看日本城市多少地方有这个颜色?韩国人似乎对于颜色更加在意。其它国家街道上的线,要么是白的,要么是黄的,那种黄色真的不怎么好看。可是韩国街道上不止有好看的黄色和白色,还有调配很好的淡紫色,甚至粉色的线…… 显然是经过精心选择的颜色。
话说,中国人民古代的时候颜色品味可没这么差。你去看看国画大师的真迹就知道,都是非常淡雅的色彩。
要改善中国的城市,可以从色彩入手,培养小孩子对色彩的品味。城市建设部门应该聘请专业艺术家,设计师,邀请外国艺术专家做设计顾问。
小鲜肉和网红脸
俗气的文艺是丑陋的,同样丑陋的是当今国人的视觉审美。不仅城市设计,各种设施,产品缺乏美感和质量,而且对于人本身的审美,也朝着畸形的方向发展。现在国内的网络和电视节目,充满了所谓「小鲜肉」和「网红脸」。前几年的时候,则是充满了「洗剪吹」,土得不行。
几乎每次打开微博,映入眼帘的总是一些小鲜肉,粉嫩妩媚的样子,而且经常是视频,搔首弄姿的。我本来不看微博,只发微博。可是这样的图片和视频冒出来,让我冷不丁恶心一下,非得刷新一下页面,把这不男不女的东西弄走,才能安心写我的微博。到后来实在受不了,干脆把微博的“视频自动播放”功能关闭了,才稍微好了一点。
各种广告,代言,甚至包括外国产品,都可能找小鲜肉,每次看到都觉得品味低下。电视综艺节目,也是因为这些小鲜肉,没法看了。偶尔遇到娱乐圈的人,总会调侃他们:“当今中国还有男明星吗?” 中国男人的审美,似乎要么就糙,要么就娘,就没有几个真正的男人,有点绅士风度的那种。凡是在综艺节目看到可以叫做男人的,要么是台湾香港的,要么就有点其它民族血统。
女性审美呢?网络上,大街上,都充满了网红脸,长得都一个样。真的很难分辨谁是谁。找个这样的女朋友,上街一不小心就可能搂错人。更可怕的是,生个孩子不知道会长什么样。
本来自然就挺好看了,被媒体的审美洗脑,总要整整,额头打得跟天鹅似的。等结了婚就不打了,然后就塌陷下去,凹凸不平。真实的故事,有天坐在咖啡店,旁边有个拿着爱马仕的富婆,在跟朋友聊天。指着自己凹凸不平的额头,说以前打过玻尿酸,后来结了婚不打了,就成这样了。
我看到她那个景象和素质,就再也对网红脸无感了。可是天然的脸却是越来越少了,物以稀为贵。每当看到天然脸,总是感觉有一种难得的,艺术的美感。古代中国女人流行缠小脚,当今中国女人流行整容,性质是一样的。
很多中国人的审美观太肤浅,他们难以明白自然才是真的美。每一个小缺陷和伤痕,都是大自然的造化。就像某些高品质的物品,经历岁月,留下各种划痕,反而比全新的产品有味道和质感。
京剧
有人看了『新丑陋的中国人』,给我来信。不知道怎么就跟我提到京剧,似乎因为我在文章里提到“中国传统”。他说年轻人不理解京剧,觉得无聊,而没有去理解其内涵。意思可能是,中国文化对世界还是有贡献的,只是大家不理解。
实话说,虽然我不年轻了,但我也觉得京剧无聊。我看到那些脸谱,服装,听到那些妖声妖气的唱腔就受不了。京剧里的女人是男人演的,脸上涂上墙壁一样的白灰,然后浓妆艳抹。我难以欣赏这种“美”。以前我有个校友参加了京剧社,后来我发现他声音和气质都变“娘”了。诡异。后来不搞那些,才又正常了。
要是有人在旁边放京剧,我肯定会走掉的。我感觉不到美感,又何提去理解它的“内涵”,也许它并没有什么内涵。如果有人跟我说他喜欢京剧,我会直觉认为他心理已经老了,或者有某种毛病,以至于无法吸收优良的西方思想和文化。
真有人凭直觉就会喜欢京剧吗?大概还是因为听说某皇帝喜欢这东西,所以一定是好东西。对比一下西洋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,你不需要知道它是谁做的,受到过什么权贵的青睐,凭直觉就能感觉到它的好与不好。
我提到的“中国传统”,是指长久以来迷失的做人品德和精益求精做事的心,并不包括京剧这类东西。京剧是在清朝产生和壮大的。清朝算是“中国”吗?不要忘了清朝是什么民族统治的,那些辫子啊,太监啊,各种丑陋的事情,看看『如懿传』就知道了。
我不在乎一个好的传统是哪个国家的,但我不认为某些清朝人特别喜欢的东西是中国传统,就算姓“爱新觉罗”的皇帝喜欢它,也不例外,因为他不算是中国人。实际上我认为清朝的统治,和中国优良传统的衰落,各种丑恶现象的产生有很大关系。我经常梦回唐朝,想知道那个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。
……
琢磨着昨天关于京剧和文化的思考,忽然搜索出一些有趣的东西来。有一篇文章叫『鲁迅对京剧的态度与《社戏》』,引用了一些鲁迅关于京剧的说法,跟我昨天自己的感觉如出一辙。
下面摘录几段这篇文章和《社戏》里的内容:
鲁迅说他从 1902 年至 1922 年 20 年间只看过两回京剧,而印象都十分之坏:“咚咚喤喤的敲打”,“红红绿绿的晃荡”,“一大班人乱打”,“两三个人互打”(其实《社戏》后部分对戏台的描述也如此),总之是“咚咚喤喤之灾,戏台下不太适宜生存了”。
作者认为京剧中扮演的“天女”“黛玉”(梅兰芳饰)等眼睛太凸,嘴唇太厚,形象不美,而鲁迅最挖苦、最反感的则是京剧中的“男旦”和“男旦艺术”,鲁迅显然是把其中的“男旦”和落后畸形之类的现象连在一起了。
鲁迅认为:京剧是由俗变雅的典型,雅是雅了,但多数人看不懂,不要看,还觉得自己不配看了。
前几天,我忽在无意之中看到一本日本文的书,可惜忘记了书名和著者,总之是关于中国戏的。其中有一篇,大意仿佛说,中国戏是大敲,大叫,大跳,使看客头昏脑眩,很不适于剧场,但若在野外散漫的所在,远远的看起来,也自有他的风致。
另外 Wikipedia 对京剧的评价:
国粹是一国传统文化中,最具代表性“内涵独特”且经久不衰的文化遗产。京剧被定为国粹在部分人中引起争议,京剧是因清朝皇帝乾隆的喜好而诞生,当时享有盛名的四大徽班进京演出,受到乾隆的青睐,在满族导演的不断改造下,一个由江南戏曲和满州小调混杂的剧种由此诞生。[7]
在清代,作为统治民族的满族,他们与汉族有着不完全相同的思想意识、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。京剧迎合了满族人、特别是满族上层人的喜好。时至今日,满语的唱词在京剧中仍有大量遗存。在清朝皇室的追捧以及一些附庸风雅的京城闲人的跟风下,京剧逐渐开始在京津之间这一狭小地带流传,而受众也多限于王室贵族和追风的达官贵人。[8]
清代京剧的大部分剧目都是清朝统治者用来歌颂独裁专制、奴化人民思想的工具,京剧的唱腔难以被人听懂,唱调不符合汉族人的审美观,一直没有被汉族地区的广大民众所接受,作家鲁迅曾严厉批判京剧,表达厌恶之情。[9]
有人也批评鲁迅,说他“以外行眼光看京剧”,但我觉得鲁迅是对的。如果需要“内行”才能感觉到一种艺术的美,那它也许不是真的美。深刻的理解美,需要学习,但感觉到美,不应该需要学习。任何美的东西,都不应该让人从直觉产生反感。许多的东西,如果直觉无法喜欢,有时候你得相信自己。
国粹京剧都如此,我现在比较好奇的是,当今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,还有多少是从蛮夷统治的时代遗留下来的?有多少优良作风已经失传?
也许你也有不对的地方
很多中国人有一种习惯性的,用于“安慰”朋友或者亲人的说法:「也许你也有不对的地方。」
我之前跟一个朋友分析过这个现象,觉得是一种国人特有的文化误区。很多人都遇到过这个说法,通常来自于我们最亲近,最信任的人。每次他们说出这样的话,就直接刺伤我们,伤口上撒盐一样。
这种对话过程,一般像这样:
A:我老板真的好差劲,今天又无缘无故骂我。 B:也许你也有不对的地方呢?
朋友或亲人信任你,述说自己遇到的不愉快,结果很多人会立即开始猜测发生了什么,开始分析谁对谁错,然后习惯性的说出“也许你也有不对的地方”。他们似乎不明白,这句话造成的伤害,比朋友遇到的糟心事还要严重,因为你本来是被作为可以信赖,会理解自己的人,结果被你捅了一刀。
我并没有说你需要一味给自己人加油打气,错的也说成对的。然而,很多人并没有试图去理解发生了什么,没有去理解这种心情,而是不假思索就说出“也许你也有不对的地方”。这是不负责任的。你为什么没有先思考一下,她的老板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呢?
为什么很多中国人会有这样的反应呢?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:
当与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,应该先想想“自己是不是也有不对的地方”。
所以当亲人朋友跟其它人发生矛盾,他们就套用这个公式。“自己是不是也有不对的地方”,就变成了“你是不是也有不对的地方”,所以就说出那样的话来。
这种教育本来是有益的,因为每个人都应该「自我反省」,从两方面分析问题,客观的对待矛盾。当矛盾发生的时候,也许是一方有错,也可能是另一方,也许都有错,也许都没错。
然而,自我反省的思路,只能由当事人自己来执行,并不等于别人遇到矛盾的时候,你能这样去提醒他们,对他们说“也许你也有不对的地方”。这种反省教育只能在事件发生之前,作为常识教育来进行,而不能当糟心事发生之后,才在那里进行“教育”。那不是教育,那是在伤口上撒盐。你会因此失去最亲密的人的信任。
这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。中国的教育里还有很多类似的说法,本来创造出来的时候是良好的初衷,被后人误解和滥用,变成了亲情和友情的杀手。
当亲人朋友述说自己遇到的糟心事,你应该做什么呢?聆听,不加判断的聆听。如果你没有什么特别好的话可以说,就给一个抱抱。就是这么简单。
以偏概全?
每当我写『新丑陋的中国人』这种东西,就会有人惯例性的给我来信,说我“以偏概全”。比如这次有人说,你老是用“中国人”说事,可是中国有很多人,不是每个都像你说的那样。美国人,日本人也有那样的问题,并不是中国人的问题。
虽然中国人也有例外的,可是你发现没有,我说的情况是主流。我每天耳闻目睹,亲身接触过很多这样的人,实在让我厌倦,所以才会有此说法。当你在电视节目,网络上,都看不到几个值得尊敬的人,满网的低俗内容的时候,难道还不能用“中国人”说事?
主流文化已经导致了非常现实的后果:城市建设的落后,生活品质低下,996 等丑恶现象横行……
如果只是一小撮人有问题,大部人都是好的,还有什么必要批判呢?有些人却喜欢用“以偏概全”来反驳。“以偏概全”是一个很好的借口,它可以回避任何对于社会现象的批评。
日本人显然也有少数脏乱吵,虚荣,拜金,欺骗的,但是为什么日本跟中国的差距如此之大?因为主流文化不同。
我认识一些例外的中国人,他们的人品都很好,很尊重我,但他们是少数。当他们看到我写这种批评“中国人”的文章,从来没感觉自己也被批评了,反而会发信息支持我。自己内心不是如此,所以不会在乎我怎么说“中国人”。他们也明白,主流的中国文化亟需改变。
之前有人建议我别说这些事情,因为总有人对号入座,会以为我在说他。可是我发现,如果有人对号入座,那他多半就是我说的那种人。心怀坦荡的人是不会对号入座的。
鲁迅也经常用“国人”说事,因为他耳闻目睹的,大部分都是那样。当然,每个时代总是有那么一小撮例外的,然而那例外的一小批人,从来没觉得自己被他批评了,反而觉得他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