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提琴为什么这么难学

(本文是开始破解大提琴一个月以来的阶段性发现)

开始学大提琴,找了一个老师上了几节课,并且在 YouTube 看了许多大提琴教学视频,每天琢磨和练习。之后,我发现大提琴的教学和网球的教学差不多,有着同样的问题。比如他们会说,拿琴弓的时候这根手指要放这里,那根手指要放那里,这个关节要什么角度,手腕,肘部和肩部分别什么时候动。似乎很科学很精确的样子,可你就是没法照做,因为你不是机器。

这就像我当年上网球课。老师指定了握球拍的每根手指该放哪里,然后告诉你蹬腿,转腰,跟我挥拍,第一步到这个角度,第二步开始转体,到这个角度,定格!好了,第三步…… 却不告诉你这些细节的位置是要达到什么目的。

多年以后去学泰拳,遇到一样的教法。我永远也记不住拳头要用什么角度挡在下巴那里,只记得老师一直说我的手角度不对,但纠正了无数次都无效,因为他根本没告诉我为什么拳头一定要是那个角度。如果他说”你那个角度挡着,别人的拳头是会打进来的”,并且来几拳让我试试,我就明白了,可是他只是像量角器一样看着我,要纠正到他认为对的地方。最糟的是,手的角度还没对,他又开始指正脚的角度。等你注意脚那头去了,手的角度又错了。

我不相信这类活动的教学应该是这样进行的,可惜这种教学方式,包括了一些有名的大提琴家。比如 YouTube 上有法国大提琴家 Andre Navarra 的录像 My Cello Technique,在多方面采集信息并研究实践之后,我发现他有些方面挺误导人的。比如,他说小指要放在琴弓那个”眼睛”的位置,拇指要弯曲,拇指指尖的一角要放在那个不舒服的顶起来的地方。可是很多人就照做了,并且照这样教别人。

另一些大提琴家,跟你说拿弓的手腕要”放松”,可是手腕真的能放松吗?手拿着琴弓那么顶端的位置,由于杠杆作用,会让手有挺大的受力。手腕需要支持琴弓的重量,在这种情况怎么可能放松?其实本来应该说,手腕不要僵硬,应该可以灵活自如地运动,但这不等于它应该放松。如果你真的放松了,弓就掉下去了。至于手腕为什么要灵活,他们也没有从原理去解释。

其实只要多看一些顶级大提琴家的表演视频(比如 Pablo Casals)就会发现,他们很多人都没有遵循这些教条,用什么姿势的都有。Casals 的小指经常不在弓杆上,就算有时候在弓杆上,也不在那个”眼睛”的地方。而且他的琴放得很低,这也违反了一些人的”标准高度”,说琴的那个角要正好在膝盖的高度。

观察其他的大提琴家,小指也不一定是在圆圈处。有的可能会把小指压在弓杆上,这样可以帮助翘起弓的另外一头。有趣的是,并没有任何人教我,起步的时候我往往会不知不觉把小指压在弓杆上面,因为这样特别稳定。稍后小指可能会去别的位置,我也不知道它具体去了哪里,我只知道一件事:琴弓应该如何运动。可是总有人说,小提琴才那样握弓,小指放上面,大提琴不应该这样。

关于拇指,很多人说拇指第一关节要弯曲,不能直着。可是你仔细看看马友友的视频,他的拇指就是直着的。放大了看,拇指是直着捏着弓杆的,控制拇指的那块肌肉是紧张的,鼓起来的。也许他的拇指并不总是伸直的,但不像很多人教的,一定要弯曲。

这个视频角度更清晰。

还有这个视频,能看见不论弓在什么位置,拇指都是伸直的,稳稳地按着琴弓。

这个视频里可以看见,其实手可以拿在其它位置,他用这个靠前的位置拉出了一整首巴赫大提琴曲。有趣的是,弓还在动的时候他也能自由地调整握弓的姿势。后来我才知道,这种握弓的位置更靠近弓的重心,叫做”巴洛克式握法”。

所有人都说拇指应该弯曲,所以我试图按照其他人的说法弯曲拇指,却总是发现它不自觉地就伸直了,我为此还在疑惑。可能因为要稳定地握住一根杆子,拇指自然就会伸直。马友友的握弓姿势似乎证明了,拇指其实不一定要弯着。我觉得又一个困惑得到了解脱,我只需要顺其自然。

当然也不能说拇指一定要伸直,那就成为另一种教条了。我只是说它可以伸直,这没什么错。不只马友友一个人是这样拿弓的。可以观察一下其他大提琴家,应该各种姿势都有,但我发现大部分人的拇指都是直的。

除了 Andre Navarra,我只发现一个人的拇指随时都弯着,一丝不苟按照姿势来,那就是 Mischa Maisky。不过他显然不是我最喜欢的大提琴演奏者。

其实在 18 世纪巴洛克时代,大提琴并不是现在这样用的。当时的大提琴没有下面那根杆子(endpin),而是随意地架在两腿之间。琴弓也跟现在不一样,所以拿琴弓的时候,位置和手势都不一样,像餐刀一样轻轻拿着就好了。琴弦是羊肠做的,音色比现在的金属弦要柔和,按起来也舒服。调音频率是 415Hz,比现在低了半个音。因为琴弦张力小,对琴的压力小,琴的振动好很多,手按起来也轻松。

比如这幅画里,是 18 世纪意大利作曲家和大提琴家 Luigi Boccherini。你会发现那个时候使用大提琴的姿势跟现在的很不一样,而且相比现在的姿势有好几个优点。

仔细看看这些历史画作里,人们拿弓的姿势(包括拇指),而且有很多人手是拿在弓下面的,跟二胡似的。在那个年代,几乎一半的人是这样握弓的。为了理解这些姿势,我买了一个巴洛克式琴弓,并且试了这个握法,发现比起拿上面的握法在某些时候有优势,当然也有缺点。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握法,但很多大提琴家恐怕从来没试过这些做法,因为老师告诉了他们什么是”正确姿势”,连拇指要弯曲这个事情都规定了。

(以上图片来自这个巴赫大提琴曲的网站

巴洛克时代没有后来的 Classic 和 Romantic 时代那种很用力很激烈的音乐,琴弓当武士刀一样,宫本武藏式的拉法。为什么要这样做呢?听众听起来不舒服,演奏者也因为太用力,双手都是老茧,甚至可能受伤。音乐本来应该是轻松健康的,接近听众的。

现在的音乐,调音频率越来越高,琴弦材料都在追求音量和“穿透力”,金属声越来越刺耳,作曲水平大不如以前,社会的人心也越来越浮躁。大家学个音乐都很拼,功利驱动,总想朝难的方向发展,而不是为了优美,乐趣和享受,所以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学音乐。制琴的技术很多也失传了。著名大提琴家们的琴,不是 17xx 年,就是 16xx 年制造的。几百年前原价不贵的琴当宝贝一样卖天价。

其实并没有”正确的姿势”,但随着时间演变,不知道怎么出来那些关于姿势的死板说法。中国这种现象就更严重。有人告诉我,国内的大小提琴老师都这样,你非得把手指放对了地方,拉弓必须用三角板和直尺比着都是直的,拉一两个月空弦过了关,才有资格学其它的。更不要说他们特别爱用节拍器了,中国小孩节奏都很准确,可就是没有感情和表现力。这是在制造机器,不是在教音乐。真正的音乐教育应该让孩子瞬间就爱上这个乐器,而不是只看见吃苦和枯燥。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中国一直出不了好的音乐家和艺术家。

你不觉得琴弓很像牙刷吗?只不过它刷的不是牙齿,而是琴弦。不过小朋友要注意了,琴是横着刷的,牙应该是竖着刷。你拿着牙刷的时候,拇指一直是弯着的吗?自然的方式抓握一根杆子,拇指就是要直着才舒服,才拿得稳,但有时候为了让物体到达某个角度,它确实想弯一下,那就让它弯一下。

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,刷牙的复杂程度可比拉琴大多了。拇指有时在这里,有时在别的地方,有时甚至会搭到牙刷上面去。小指也会到处跑,有时在上面,有时候却拐到下面去了。可是没有注意它们的时候,我们全然不知这些事情。你的父母教过你各个手指要放在牙刷的哪个位置吗?他们只告诉你牙刷应该怎么动,告诉你不能横着刷牙,每个角落都要刷到。

用叉子勺子吃饭,有人教过你每根手指要放在哪里,什么角度吗?自己试过之后,自然会找到一个省力又方便的办法。有硬的东西叉不动,那就临时换一个姿势。拿琴弓和拿牙刷,叉子,勺子很不一样吗?你还记得吃饭的时候,拿餐具的拇指什么时候是弯的,什么时候是直的吗?反正我不记得,它好像自己知道怎么办。我得仔细观察自己的拇指,才会明白它是什么状态,它为什么要那样。

类似的,乒乓球拍要怎么握?有好多种握法。有直拍握法,有横拍握法,每一种都有世界级的高手。我国某世界冠军,拍子的握法如此奇怪,还专门为自己的握法定制了球拍,以至于他发来的球很难对付。

我觉得人们都没有理解,这里的关键事情并不是”哪个手指应该放哪里”这样的「方式」。关键的事情应该是”物体的运动”这个「目标」。

对于大提琴,目标其实是这样:拿着琴弓,让它大概在弦的垂直方向走直线,摩擦发出均匀的声音。下弓拉到头的时候,由于琴弓对琴弦力矩变小,会导致声音变小,所以可以稍按一点,也可以就让它自然弱下去。回弓的那一瞬间,如果琴弦振动得厉害,琴弓就不能骤然回头,而是要释放压力,继续往前送出去一点点,否则就会跟琴弦的振动发生冲突,产生杂音。这就是为什么会看到拉大提琴的人弓送到头的时候,有时候手腕轻轻抖了一下。这时候手腕不能绷紧了,因为绷紧了琴弓就会骤然停止运动,产生杂音。

这就像打乒乓球,来了一个旋转球,你不能正面就打回去,而是得稍微改变球拍的角度,在接触的一瞬间手腕抖一下,中和球的旋转,才不会把球打飞。更好的做法是不但中和了球的旋转,而且把球朝反方向旋转。比如对方抽来一个上旋球,你就给他抽回去,这就跟拉弦的原理一样了。

如果你仔细观察被弓拉动的琴弦的振动,就会发现它不是在平面上来回振动,而是绕着一根中轴在转,形状是很扁的椭球形,像一些旋转球,或者更贴切点,像一根长跳绳。被琴弓拉动的琴弦和被手拨动的琴弦的振动方式是不一样的,前者是椭球形在旋转,后者只在平面上来回。

因为琴弦是在旋转,所以回弓的时候你需要让琴弦朝反方向旋转,其实就是把球抽回去。如果琴弓突然折返,或者返回时速度不对,琴弦就会像被打飞的乒乓球一样发出杂音。所以我的体会是,大提琴根本就是一项体育运动。拉大提琴有时候像是在抽球,有时候像是在颠球。

马友友 7 岁的时候遇到 Pablo Casal,为他演奏了一曲。马友友演奏之后,Casals 说:”你的大提琴拉得很好,但你也应该去打棒球!” 你能明白此中的深意吗?因为拉大提琴很像打棒球,旋转的棒球。另外,这类体育运动可以训练人的空间感知能力,提高对乐器的定位和操作能力。

如果大提琴老师能告诉学生这些原理,这些动作需要造成的物体运动目标,拉空弦就不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了。就像打乒乓球,每次热身都要来回抽球。踢足球,每次热身都要用各种部位颠球。人的运动系统会依据这些热身运动的反馈进行调整,这样正式运动起来才会流畅。颠足球可以多有趣?我中学的时候经常双脚颠球玩,多的时候可以颠 200 多次不落地。颠球使得运动系统对球的物理性质如此熟悉,以至于传球和射门角度可以随心所欲。

所有这些「目标」都是关于物体的运动,而不是人的姿势。人所有的姿势都是为了这个目标。知道了目标,经过一些尝试之后,手指自然会拿成需要的形状,每个关节都会按照合适的方向运行。每个人的手臂和手指都是不一样的,长度,角度,关节运动轨迹都不一样。一个人觉得正确的具体位置,对于另一个人就不一定是正确的位置,但为了达成目标,它们会自动调整自己的姿态。这就是人体的神奇之处。

大提琴教学如此,至于学拳,学剑什么的,都有差不多的误区。老师一般都教你摆姿势,却不会告诉你,这些角度啊,位置啊,扭转啊,最终的目的只是把拳头或者剑沿着直线送出去,在击中目标的一瞬间达到最大的速度和强度。学生一开头肯定不会直接做到最佳的姿势,但好的姿势恐怕不是拿尺子量着纠正就能做对的。只有知道了需要达到的目标,自己去调整,才可能达到最好的姿势。

网球和其他运动也不例外。对于网球,本来只需要让学生直接上场先吃点苦头,然后告诉他,球过来的惯性很大,所以你得提前甩动球拍,利用惯性把球打回去。然后你的握拍手势,各种发力角度和时机都会自然调整。可是一般网球老师却只是死板地传授身体的姿态,而忽略了解释球和球拍的运动规律。

如此僵化的教学,就是为什么网球天才王垠在清华上了一节网球课之后,就被埋没了。我从小在电视上看网球比赛,看见阿加西之类的网球选手流畅的动作,虽然自己没有条件打网球,心里却在想象,要是有一天我有了网球拍,附近有了网球场,我就这样打球,要是球那样飞过来,我就这样抽回去…… 结果十几年以后第一次上场,就能成功地使用专业的过顶姿势发球,第二次就能反手超低角度抽杀。同伴很吃惊,就推荐我去上网球课。结果第一节课各种摆姿势,就像被教傻了一样,真不想去上课。后来因为遇不到风格合适的对手,就荒废了。

画画的姿势也一样。某些老师会跟你说铅笔一定要这样拿,手臂一定要是这个角度去画线,然后就学傻了,画出一些缺乏品味的东西,到处都是生硬的线条。

电脑键盘打字也有类似现象。很多人坚持 backspace 键属于右手小指的“分工区域”,所以总是伸长小指去按那个键。而我发现无名指比小指长很多,是最方便够着那个键的手指,为什么不用它呢?所以我一直都用无名指去按 backspace,小指就轻松多了。

所以对于各种活动的姿势,我觉得人们的教学都是误区。理解「物体的运动」这个目标,而不是死扣人的具体姿势,应该才是这类动作教学的关键。人的运动系统有着非常先进的「目标驱动」机制,只要指定了目标,运动系统通过多次试验,自动调整自己,最后达到目标。有意识地指定细节反而会僵掉了,甚至受伤。

刚开始学大提琴一个月就发现了这些,我是幸运的,因为我不会再像其他人一样傻傻地努力,一丝不苟地跟老师学习,拿自己的身体跟这个乐器拼命。要真正的享受音乐,我必须突破这些教条,毕竟我的目的是享受,而不是像很多学音乐的孩子和家长一样是为了“出人头地”。我会把它变得容易一些,舒服一些,成为它的主人,而不是仆人。也许最终我会完全回到巴洛克时代的方式。

我发现很多乐器中存在的难度并不是本质性的。大提琴,钢琴,比起它们的巴洛克时代的前辈们,在设计上其实不一定更加先进,反而其实是倒退的。比如,巴赫的 Goldberg Variations 本来是为两层键盘的 harpsichord 设计的。现代人以为钢琴比 harpsichord 先进,而其实用钢琴弹起来难度大了许多。不仅因为钢琴键太宽,而且钢琴没有双层键盘,所以经常出现两手像出了车祸的司机一样,回头交换保险的情况。世界上最聪明的一些音乐家,他们为了巴洛克时代的音乐,买了 harpsichord。